话说卞滨、孟谟接到了皇帝的圣旨,马上就把消息公示出去了,好让大家都知道。同时,他们还选了十三号作为部试的日子,又写了奏章向皇帝汇报。
这个卞滨,表字渭仙,是淮南道广陵人。他从小就刻苦读书,通过考进士,一步步做到了礼部尚书。他家世代都是读书人,家里非常有钱,本地人都叫他“卞万顷”。为啥叫这个呢?因为从他祖父那辈传下来的家业,到他手里的时候,光各处的田地就有一万多顷,其他的财产就更不用说了,那真是富得流油,钱多得都能和国家相比了。要说这卞家发财的原因,对那些爱奢侈浪费的人来说,能让他们早点醒悟;对勤俭节约的人来说,又能给他们增添不少信心和动力呢。
卞滨的曾祖父叫卞华,是个学问很高的秀才,他的妻子姓奢。这夫妻二人,性格特别喜欢奢华享受。祖上留下的家业虽然有几十万的财富,可哪经得起卞华毫无计划、一味地浪费呢?还没过几十年,就穷得叮当响了。那时候卞华已经五十岁左右了,看到家道中落,便回想起以前大把花钱、肆意挥霍的时候,怎么也想不到会有今天这样的下场,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而且以前过的是锦衣玉食的生活,现在却只能享受粗茶淡饭了,就这还得精打细算的过。这么一忧愁烦闷,就得了病。没过两年,夫妻二人就先后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儿子,名叫卞俭。这名字是卞华临死前给他取的,就是为了让他时刻警醒自己,不要像父亲一样。
卞俭娶了妻子勤氏。自从父母去世后,他们就把几间旧房子卖了,用来办丧事。在城里没地方住,就在城外祖坟旁边搭了两间茅草屋,勉强安身。卞俭是个读书人,很多事情都不擅长。家里吃饭穿衣这些事,全靠勤氏一个人做针线活来维持,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没办法,卞俭只好效仿朱买臣,每天带着书,去山上砍些柴回来卖,以补贴家用。每天都是饥一顿饱一顿的,勉强混日子。
有一天,正是腊月三九天的时候,天气特别冷。卞俭因为衣服单薄,冻得受不了,晚上早早地就睡了。一觉醒来,发现已经五更天了,他看见勤氏还在灯下赶做针线活。卞俭说:“这么冷的天,又这么晚了,你还不睡,还赶着做这些干啥呢?”勤氏说:“我看这几天天气特别冷,你身上又没有厚棉衣挡寒,就想着多做些针线活,能多卖几文钱,这样你就不用再爬山越岭地去砍柴了。而且天寒地冻的,野外更是冷得厉害,要是冻出病来,那可就麻烦了!”卞俭听了,连忙坐起身来说:“你说的是没错,可你身体向来虚弱,这样熬夜,难道不怕把身体累垮了吗?以后千万不能这样了!明天还是我去砍柴,你做针线活,我们各干各的。要是让我整天在家闲着,我心里也过意不去,觉得太不公平了。”夫妻二人相互安慰着,说着说着,天就亮了。卞俭说:“今天实在是太冷了,该不会要下雪吧?”他起身打开门一看,只见北风呼呼地刮着,寒气逼人,天空中已经纷纷扬扬地飘起了雪花。卞俭说:“这么大的雪,这可怎么办呀!”勤氏说:“昨天还剩下一些柴米,够吃一顿的,今天就先勉强对付一下,等雪停了,再把针线活拿去卖。”
到了第二天,雪还在下个不停。卞俭没办法,只能冒着雪把针线拿到城里去卖。他在城里走了半天,可因为满天大雪,家家户户都关着门,根本没人买他的东西,他只好垂头丧气地回来了。勤氏看到这个情况,心里虽然着急,但也只能好言安慰他。卞俭愣了半天,说:“我刚才想了想,家里那两只鸡鸭,虽然每天在庄田里吃些野食,不用我们喂养,可它们能生多少蛋呢?还不如把它们卖了,还能换几文钱,买点米回来,这不挺好的吗?”勤氏摇了摇头说:“这可不行!将来我们发家致富,可全指望它们呢。今天要是把它们卖了,也卖不了多少钱;以后要是再想买回来,就得花好几倍的价钱。你想想,我们现在一天两顿饭都吃不饱,哪还有钱再去买它们呢?况且现在已经攒了二三十个蛋了,说不定过不了多久就要孵小鸡小鸭了。等小鸡小鸭长大了,慢慢就能赚不少钱呢!今天要是把这个机会卖了,以后就只能过一天算一天,一直穷到老,再想别的发家办法,可就没机会了。”卞俭没办法,只好又咬牙饿了一天。第三天,天晴了,他把针线卖了,这才吃了一顿饱饭。从那以后,他们还是勉强维持着生活。
不知不觉就到了春天。鸡开始孵蛋的时候,一共攒了二十个鸡蛋和二十个鸭蛋。他们把鸡蛋让鸡来孵,鸭蛋就用火炕孵。过了二十多天,四十个蛋全都孵出来了,夫妻二人高兴坏了。好在乡下还有池塘,没过半年,鸡鸭都长大了。他们留下几只生蛋的,其他的都卖了。用卖来的钱,又买了两口小母猪。不到一年,鸡鸭又繁殖了两大群,那两口猪也生了好多小猪。再过上几年,不光猪羊成群,就连耕田用的大水牛也不知道生了多少。他们又盖了两间茅草屋,买了些田地。他们没在这些地上种粮食,而是把地养得肥肥的,用来做菜园,这样赚的钱更多。他们夫妻本来就是苦日子里熬过来的,性格又特别勤俭,所有的农活、牛羊喂养,都是自己亲自动手,所以日子越过越好。而且他们心地非常善良,虽然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