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贝登书院>历史军事>大明王朝1556> 第172章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2章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4 / 7)

,向张抚台陈情请愿!要求即刻释放无辜百姓,严惩阉党爪牙,以正视听,以安民心!”

“对!必须让巡抚衙门放人!否则我等愧对这身青衿,愧对圣贤教诲!”

“同去!同去!”

一呼百应!

来自府学、县学及各地的生员举子们,纷纷放下手中书卷,从四面八方向街头汇聚。

人群越聚越多,竞达数百之众!

他们大多身着青衿澜衫,虽无官身,却自有一股读书人的凛然正气与不屈脊梁。

众人推举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举人及府学廪生为首,浩浩荡荡,顶着腊月凛冽的寒风,直奔巡抚衙门而去。

在这汹涌的人流中,南阳举子李茂亦在其列。

他怀中那份为乡亲请命的血书诉状刚刚送出,此刻又添新恨,只觉得胸中一股悲愤之气激荡难平。杜青天甫一回开封便雷厉风行,虽暂受挫折,其志不改。

如今阉党及其庇护者竞猖狂至此,若士林再不发声,这开封城、这河南地,岂非要彻底沦为魑魅魍魉横行之地?

他紧紧跟着队伍,目光坚定,已然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只愿这微薄之力,能为沉冤待雪的乡亲们撞开一道缝隙。

巡抚衙门外,早已得到消息的衙役和抚标营兵丁们如临大敌,手持棍棒刀枪,组成人墙,将辕门死死堵住,面色紧张地看着这群黑压压涌来的读书人。

“尔等何人?竟敢聚众冲击巡抚衙门重地!速速散去!否则军法无情!”一名军官手按腰刀,厉声呵斥,试图以声势压人。

为首的白发老举人排众而出,对着军官深深一揖,朗声道:

“学生等乃开封府学、祥符县学诸生及在省举子!今日此来,非为冲击衙署,实有万民冤情,椎心泣血,欲向抚台大人陈诉!恳请军爷代为通禀!”

“抚台大人公务繁忙,无暇见尔等!有何冤情,自有府县衙门受理!休得在此聚众喧哗,扰乱公堂!再敢滞留,定按律严惩!”

那军官不为所动,语气愈发强硬,语带威胁。

此言一出,士子队伍顿时群情激愤。

“府县衙门?若府县衙门能秉公处理,何至于此!”

“州桥惨案,铁证如山!张抚台为何只抓百姓,不问责阉党?!”

“放人!必须放人!”

声浪一浪高过一浪,震得辕门上的匾额都仿佛在颤动。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气氛愈发紧张之际,巡抚衙门那沉重的朱漆大门“吱嘎”一声,缓缓开启。河南巡抚张珩面色阴沉,在数名幕僚和高级官员的簇拥下,现身于大门之后的台阶之上。

他目光冷冽地扫过门前黑压压的士子人群,官威十足。

喧闹的人群为之一静,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这位封疆大吏身上。

“尔等皆是读圣贤书的生员、举人,乃国家未来之栋梁,士林之表率。”张珩开口了,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冰冷的压力,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不在学舍潜心攻读,以备朝廷栋梁之选,反而聚集于此,喧哗衙署,冲击官府,成何体统?!尔等眼中,可还有《大明律》?可还有朝廷法度?!”

他先声夺人,一顶“目无王法、冲击官府”的大帽子已然扣下。

人群中,李茂只觉得一股滚烫的热血直冲顶门,再也按捺不住。

他奋力挤出人群,来到最前列,对着台阶上高高在上的张珩深深一揖,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却字字清晰,掷地有声:

“学生南阳府举子李茂,冒死叩问抚台!前日州桥惨案,阉党爪牙纵马行凶,戕害人命在先,百姓激于义愤,反抗在后!抚台不究祸首元凶,反将涉事良民尽数下狱!”

“此举,寒的是河南千万赤子之心,悖的是《大明律》惩恶扬善之本意!学生等非敢犯上,实乃民心似镜,照见不公,不得不言!恳请抚台明察秋毫,释放无辜,严惩真凶,以正国法,以安民心!”众士子闻言,齐声高呼:

“李兄所言极是!请抚台大人释放无辜!严惩真凶!”

张珩目光落在李茂身上,将他上下打量一番,冷笑道:

“好一个“民心似镜’!好一个“不得不言’!本抚如何断案,岂容尔等置喙?”

他声音陡然拔高,带着训斥的口吻:

“《大明律》明文规定,杀人者死!这些刁民光天化日之下殴毙两人,本抚依法将其下狱候审,天经地义!尔等聚众闹事,胁迫官府,才是大忌!尔等行径,已然触犯律法!”

他顿了顿,语气稍微放缓,却更显虚伪:

“本抚念尔等年少气盛,或受刁民煽惑,暂且不予深究。州桥之案,本抚自有公断,定会依律审理,绝不姑息有罪之人,亦不冤枉无辜之辈!”

“尔等速速散去,回归学舍,静候官府讯息。若再执迷不悟,滞留此地,喧哗胁迫,则国法森森,休怪本抚以“聚众滋事、冲击官府’论处,届时功名革除,身陷囹圄,悔之晚矣!”

“大人!”李茂闻言,心急如焚,还想据理力争。

但张珩已不容他多言,猛地一挥袍袖,对左右厉声喝道:

“来人!将这些受了蛊惑的生员们“请’回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