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1980
年尾的最后一个月,停车场地收工。
旁边的办公用房还在修建中。
罗宝珠把30多辆汽车停放进去,专门设了一个门岗位置,从之前应允的几户人家中挑选一个出来做保安,看守车辆。之前为征地抗争的时候,李秀梅打了头阵,这次要率先挑选出一个人来看守车辆,她以为李秀梅一定会首先推荐自家儿子黄俊诚。出人意料,站出来的是黄俊诚的父亲黄鼎明。黄鼎明40多岁,长得比较老成,身材高大但走路喜欢佝偻着身子,远远看上去像个上了年纪的消瘦小老头。
守在门岗的日子很无聊,他就每天提一台破旧收音机,一边靠在椅子上,一边听音乐。
倒也惬意。
有了门岗,罗宝珠仍旧不太放心。
她想给场地安装监控。
但这年头监控设备很难买到,别说全国,哪怕是在全球范围内监控也算不上普及。
目前的监控设备在技术上是传统的模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依赖专用设备,体积大,价格高,一整套下来至少上万美元,非常昂贵。一般的企业没有这样的经济承受能力,也没有购买渠道。罗宝珠倒是有购进的方法。
彩色监控技术是在英国诞生,英国是最早普及监控的国家之一,她可以找温经理商量商量。
可惜监控技术在这个年代属于高度机密和受限的高端技术,这样的高精尖设备仅限极少数的国家特殊单位使用,在进口上受到国家严格管控。简而言之,普通的企业没有使用资格。
思来想去,罗宝珠只得作罢。
这年头,社会对于监控的认知几乎为零,安防问题主要还是靠人防。人防总有疏漏的时候,罗宝珠找了个空闲时间,去了一趟出租车场地搞突袭检查。
当时天色已晚,暮云四合,冬季的深城温度并不太低,夜间的凉风吹在身上仍有些冷。
罗宝珠裹紧衣角加快脚步,走近门岗室时特意放轻步子。里面没有动静,只传来李谷一宛转悠扬的歌声。“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相逢,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这首《乡恋》被称为中国内地第一首流行歌曲,歌词在后世看来不值一提,放在这个年代却是捅了马蜂窝。
人们还没从样板戏中走出来,这样情情爱爱的肉麻歌词靡靡之音,受到文艺学术界的普遍批判,直接把它划为充满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口。批评其没有革命斗志,听了让人意志消沉,上气不接下气的唱法容易使人想入非非。
一片批判下,电台和电视台都停播《乡恋》,把它列为禁曲。内地的电台是听不到的,黄鼎明大概接收的是港城那边的电台。深城本地只有一个广播站,是由宝安县广播站改制,每天只播音20分钟,主要是转播中央台的内容,隔日又重播,很是单调。港城那边的电台更加丰富,新闻、音乐、娱乐等等,多种多样,且语言上没有障碍,深城这边也能清晰收听。
改开初期,政府对境外的广播没有严格屏蔽,这成为边境人民了解外部世界的一道窗口。
罗宝珠踏着歌声走近,往门岗里一瞧,黄鼎明靠坐在椅子上,闭着双眼睡大觉。
仔细听,能听到悠扬歌声下覆盖的轻微鼾声。她轻手轻脚绕过门岗,黄鼎明毫无察觉。
平稳的碎石路面散发着微微橘黄的灯光,灯光来自不远处两根高耸的路灯,摇蚊聚众飞舞,灯蛾在光下扑腾。
罗宝珠踏着微光朝停车区慢慢靠拢。
36辆翻新的汽车整整齐齐停放在停车区,她隔着一定的距离远远清点数量,一阵案案窣窣的声音引起她全部注意。前方车辆的间隙中似乎有人。
除了看守车辆的黄鼎明,还有谁会大晚上来这里?难不成是偷车贼?
罗宝珠警铃大作。
万一对方手上带着工具,硬拼怕是不可取。罗宝珠退后一步,准备回头叫醒黄鼎明,找件趁手的防身器具再过来,转身之际,瞧见不远处露出半截玫红色衣角。是个女孩吗?
罗宝珠皱了皱眉,心下的警戒稍稍放松。
她放慢脚步走过去,车辆间隙中的情景逐渐呈现在她眼前。一个模样稚嫩的女孩蹲坐在地上,借着路灯明亮的光线,一手捧着一本书,一手拿着铅笔戳在乌黑的头发中,似乎绞尽脑汁思考问题。她脚边还摆着几本资料,资料的纸页已经泛黄,严重卷边。隔着一定的距离,罗宝珠看不清资料上面的内容,她刚想探出脑袋瞧瞧究竞,地上的女孩意识到有人靠近,一骨碌爬起来,捧起资料有些拘谨地望向她。“你叫什么名字?“被发现后,罗宝珠干脆走上前问话。女孩瞳孔漆黑,眸光中的散发着敏锐又戒备的情绪,“我叫黄香玲。”黄香玲?
这个名字有点熟悉。
罗宝珠在记忆里搜寻一圈,很快反应过来,这位就是李秀梅口中不知道中了什么邪、执意要参加高考的闺女。
看来对方是在借路灯的光进行复习。
罗宝珠目光落在对面稚嫩青涩的脸庞上,“你多大了?”“17岁。”
只比自己小一岁,看上去却像个十四五岁的姑娘,罗宝珠不由想起李文杰的模样,营养不良的孩子发育不全,看着都比实际年龄显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