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贝登书院>其他类型>儒林外史大白话> 第四十二回 开女试太后颁恩诏 笃亲情佳人盼好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二回 开女试太后颁恩诏 笃亲情佳人盼好音(1 / 2)

书接上回,唐敏问小山为啥明年考试就没想法了,小山说要是考期晚还能抓紧用功,可要是马上考,自己学问不行、年纪又小,肯定不行。

唐敏却说学问重要,但年纪小反而是优势,说不定将来恩诏下来,年纪大了还不让考呢。他让小山只管好好学习,以她现在的文笔,就算明年考也没问题。小山听了连连点头,之后便每天在家读书。

到了第二年,唐敏经常出去打听消息。这天他在学里拿到了恩诏,就赶紧抄下来给小山,说考才女的事已经下了恩诏,还有十二条规矩,让小山仔细看看。

小山接过恩诏,只见上面写着:皇帝说,天地间的精华不会只给某类人,帝王选辅佐的人也能打破常规。男子擅长写文章固然可贵,女子精通文艺也能增添光彩。国家一直重视储备人才,我继位后更是求贤若渴。之前选官只看重男子,却忽略了女子,这算不上选举公平,也说不上人才兴盛。过去有伏生的女儿传经、世叔的妻子续《汉书》,还有女子在纱橱绫帐里讲经论艺、吟出柳絮椒花那样的好诗,历来有才的女子都被推崇。如今女子也有很多有才的,所以我和大臣们商量后,决定开新科,在圣历三年让礼部大臣主持女试,具体规则列在后面。

考试流程和报名要求:

考试要先经过州县选拔,合格后造册送到郡里;郡考通过了,才能参加部试;部试合格,才有资格参加殿试。

想参加考试的女孩们,得在圣历二年,在自己老家提交年龄、长相、个人经历,以及家世清白的保证书。

考试时间是当年八月进行县考,十月进行郡考。考试都在内衙出题,允许一两个女亲属陪同进出,负责办事的书役都得回避。

各阶段录取后的称号和资格:

县考被录取,会赐“文学秀女”的匾额,允许参加郡考;郡考被录取,赐“文学淑女”匾额,允许参加部试;部试被录取,赐“文学才女”匾额,允许参加殿试。

殿试排名一等,授予“女学士”职位;二等授予“女博士”;三等授予“女儒士”。这三个等级的人都能参加“红文宴”,还能领取一半的俸禄。

有愿意在皇宫里任职的,等试用一年后,根据才能提拔任用。殿试三等以下的,每人赐一匹大缎;如果年龄符合规定,就允许在下一科再次参加殿试。

殿试录取后的亲属荣誉:

殿试一等的人,其父母、公婆和丈夫如果有官职且在五品以上的,各自提升一级官服等级;官职在五品以下的,都给予四品官服的待遇;没有官职的,就赐五品官服以示荣耀。

殿试二等的,赐六品官服;三等的赐七品官服。其他方面参照一等的规定,分别有所区别,女性本人也按这个标准享受待遇。

礼仪和文书规范:

郡考、部试被录取后,拜见考官的礼仪,都要行师生之礼。相关的文册、榜单,都要按照当时所赐的称号来填写,比如县考录取的就填“文学秀女”,郡考录取的就填“文学淑女”。

考试内容和纪律:

从郡考、县考到殿试,试题都按照男子科举的例子,考诗和赋,以符合体制要求。

考试都在寅时(凌晨3-5点)进场,酉时(下午5-7点)出场,不允许提供蜡烛(即不准延长考试时间),违反规定的考官要接受处分。

至于试卷,除了殿试,其他考试的试卷都要密封姓名并抄写副本,用来杜绝徇私舞弊。

籍贯规定:

报考不限制籍贯。如果有在外地居住的,允许说明情况,一样可以参加考试;或者在居住的地方参加县考,回原籍参加郡考,也听凭其方便。

补考规定:郡县各级考试中,要是因为生病没能参加,病好后可以到相关衙门说明情况,申请补考;但如果过了殿试的时间,就不能补了。

部试特殊情况处理:参加部试时,要是因为路途远没人护送,或者生病没法去考试,只要确实文采出众,原来负责考试的官员可以如实上奏推荐,朝廷会另外下命令安排。

考试福利:凡是郡考合格的,考生本人和她的夫家都能免除徭役。去参加部试的,会根据路程远近,给予路费。

名字要求:考生的名字不用特意改成文雅或吉祥的,就算是乳名也可以;有的名字和风花雪月、梦境预兆、所见所闻相关,也都保持原样,这样才不会失去女子原本的样子。

报考限制:16岁以上的不能报考。年龄在16岁以内,但已经出嫁的,也不能参加考试。另外,身体有残疾的、出身低微的,都不准报考。

考试时间安排:恩诏下达后,本来想尽快组织考试选拔真正的人才。但考虑到各地距离远近不同,考生很难一下子集中;而且以前从没举办过女科考试,突然让大家参加,担心学业不够扎实。所以定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