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t>chapter_ntent();
万历四十四年六月二十三日,这份报告就提交上去了,到了二十六日,皇帝就下了旨意:虞育德赐为状元,把他安排到翰林院做修撰;庄尚志赐为榜眼,让他担任翰林院编修;杜仪赐为探花,同样授翰林院编修的职位。萧采等一批人赐为二甲进士出身,都被授予翰林院检讨的官职;沈琼枝等一批人赐为三甲同进士出身,全都去翰林院当庶吉士学习。还规定在七月初一那天公布名单,并且在国子监设祭坛进行祭祀,又派礼部官员刘进贤去主持祭祀仪式,其他的就按照大臣们商议的来办。
等到七月初一清晨,礼部大门口就贴出了皇榜。皇榜上明明白白地写着,这是按照皇帝的旨意,公布这些被赐予进士身份的人的姓名和老家所在地。榜单上,第一甲也就是前三名,状元是南直隶常熟县的虞育德,榜眼是南直隶上元县的庄尚志,探花是南直隶天长县的杜仪。接着是第二甲的名单,从四川成都府的萧采排第一,到南直隶芜湖县的甘露僧排第二十,一共有二十个人。第三甲名单人数更多,从南直隶常州府的沈琼枝开始,一直到南直隶芜湖县的郭铁笔结束,总共三十二人。这些人来自天南海北,有不同的出身背景,如今都因为这份皇榜,有了新的“进士”身份和相应的官职安排 。
在皇帝下旨之后,有一天,礼部官员刘进贤按照旨意,来到国子监主持祭祀仪式。他头戴幞头帽,身穿官袍,把祭祀用的各种祭品整整齐齐地摆放好,然后按照礼仪流程,向祭品三次进献,完成了三献之礼。
接着,太常寺的官员就开始朗读祝文。祝文大致是说:在万历四十四年,也就是丙辰年的七月初一,这个适合祭祀的日子,皇帝派礼部尚书刘进贤,带着牲畜、美酒、玉器、布帛等祭品,来祭祀刚刚追赠为翰林院修撰的虞育德等已故贤才的英灵。
皇帝感慨道,你们这些大臣和贤才,品德高尚纯粹,气质出众,就像美玉般温润,像鸾鸟般高雅,即便有才却长期被埋没。你们的才学能贯通天地,感通神明,就像《易经》中说的鸿雁渐进,又如《诗经》里所咏的鹤鸣清音。
可惜啊,资历条件把这些人才都困住了,导致无数贤能豪杰都为此叹息。凤凰已经准备展翅高飞,梧桐树却还遭受摧残。许多贤才只能穿着破旧衣裳,住在简陋的房屋里,靠着粗劣的食物过活,在艰难困苦中唉声叹气。
这里面,有的人身居低微的官职,就像系着短小的丝带,难以施展抱负;他们品性高洁,不愿与庸人为伍。也有人曾做过高官,早早就崭露头角,出入翰林院等显赫之地,看似风光无限。
还有那些渴望被重用的贤才,即便有人来征辟,他们也会坚守气节,宁可隐居也不走仕途捷径。在市井喧闹、商人往来的地方,也藏着一些高洁之士,却无人与他们交流学问。
这里面还有和尚、道士,有戏子、闺阁才女,有从军征战的将士,他们功成后悄然隐退。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富家子弟,都曾在困境中挣扎,流下伤心的泪水。
在金陵之地,曾有人在风和日丽时探讨礼乐、饮酒高歌;在吴越山水间,有人吟诗作对、饮酒论文。几十年来,众多贤才被埋没,心中的愁苦难以排解。
皇帝表示非常怜悯大家,所以在大家去世后给予恩典,赐给他们进士身份、授予他们官职,希望能缓解这份遗憾。唉!兰花因为芬芳而早凋,油脂因为能照明而先燃尽,但你们的英名,将流传万年。请享用这些祭品吧!
最后还有一首词:还记得当年,我喜爱秦淮河畔的风光,偶然离开家乡。在梅树之下、冶游之地,多次肆意欢笑;在杏花盛开的村落里,几度悠然漫步。风吹过高大的梧桐树,小虫在草丛鸣叫,也曾和当时的人争论长短。如今一切都过去了!我抛开官场的束缚,在江河中洗净双脚,自在生活。无聊时就饮下美酒,叫来几个新结识的朋友大醉一场。人生百年很容易过去,何必总是忧愁烦闷?流传千秋的大事,也值得好好商量。江南的美景、淮南的故旧,写进残缺的书卷中,让人无比伤感!从今后,我伴着药炉、捧着经卷,独自修行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