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贝登书院>其他类型>理科生在修真界搞炼丹革命> 第24章 机器视觉分拣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章 机器视觉分拣丹(1 / 2)

全自动灌装线的成功,如同在青岚宗内部引爆了一颗效率炸弹。看着晶莹剔透的药瓶以惊人的速度、分毫不差地完成封装,原本对此持怀疑态度的长老和弟子们,彻底被“科学”的力量所折服。

然而,这条现代化流水线在提升终端效率的同时,也将一个更前端的、一直被忽略的瓶颈问题暴露得淋漓尽致——丹药在进入灌装线之前的“分拣”环节。

炼丹,尤其是大规模催化炼丹,并非每次都能产出完美无瑕的丹药。一炉丹药出炉,往往包含着优等品、次等品(可能只是色泽稍暗或略有瑕疵)、废丹(药力全无或性质突变)、甚至偶尔还会出现一些因未知反应产生的“怪丹”(性质不明,可能无害也可能危险)。

传统分拣方式,完全依赖丹师或熟练弟子的肉眼观察和神识感知。效率低下、主观性强、且极易疲劳出错。一位经验丰富的丹师,连续分拣几个时辰后,神识消耗巨大,准确率便会直线下降。让宝贵的丹师或内门弟子将大量时间耗费在这种重复性劳动上,无疑是极大的浪费。

在灌装线建成之前,这个问题尚可忍受。但如今,灌装线如同嗷嗷待哺的巨兽,对丹药半成品的吞吐量和一致性提出了极高要求。缓慢且质量不均的人工分拣,严重拖累了整体生产效率, often导致灌装线等米下锅,空转耗能。

“必须实现分拣自动化。”秦洛在生产协调会上斩钉截铁地说,“而且,必须在丹药进入灌装线之前完成。我们要确保流入灌装线的,都是符合标准的合格品。”

“自动化分拣?”一位负责丹房管理的长老面露难色,“秦师侄,丹药形态万千,光泽、药气、甚至丹纹都各不相同,更别提那些细微的瑕疵和怪丹了。这如何能让机器识别?难道要给每颗丹药都贴上符纹吗?”

“不需要那么麻烦。”秦洛微微一笑,似乎早已胸有成竹,“我们用‘眼睛’去看。”

“眼睛?”

“机器视觉系统。”秦洛解释道,“配合强大的图像识别和灵波模式分析算法。”

他立刻着手设计“丹药自动分拣系统”。

核心在于一套极其复杂的“多光谱灵能成像系统”。这不仅仅是普通的摄像头,而是能同时捕捉可见光、红外灵光、紫外荧光、甚至特定能量波段的特殊“眼睛”。它能将一颗丹药的外观、内部能量流动、药力分布、甚至分子层面的微弱信号,转化为多维度的数字图像信息。

然后,便是大脑——图像处理与识别核心。秦洛采用了与“ai质检模型”同源的深度学习算法,但训练方向不同。他需要让这个系统学会区分“优、良、次、废、怪”等各种品级的丹药,甚至能识别出具体瑕疵的类型(如裂纹、气泡、色泽不均、药力淤塞等)。

数据采集同样是个浩大工程。秦洛几乎搬空了宗门的样品库,还请各位丹师炼制了大量带有各种典型瑕疵的“教学样本”,由老师们一一标注后,喂给贪婪的算法模型学习。

训练过程同样笑料百出。

初代模型像个色盲加大近视,经常把烤焦的废丹当成优等品(因为颜色深显得“成熟”),而把一些因特殊药性呈现奇异色彩的优等丹判为怪丹。 某个版本的算法对圆度有着执念,一切不圆的丹药,哪怕药效再好,也难逃被剔除的命运。 还有一次,系统将苏妙仪不小心掉进丹堆里的一枚珍珠发簪识别成了“前所未见的超级圆润怪丹”,试图将其分拣出来进行“重点研究”,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小九九再次被迫营业,它的任务是在传送带上假装成一颗“丹药”来回滚动,测试系统的识别鲁棒性。结果因为滚得太欢快,被系统判定为“多动症怪丹”,差点被气动臂一巴掌拍飞,吓得它嗷嗷叫着逃回了秦洛怀里。

经过无数次迭代和优化,“火眼金睛v10”分拣系统终于上线试运行。

第一条分拣线连接的是一个大型催化筑基丹的丹炉出口。

当第一炉热气腾腾的筑基丹如同雨点般落在高速传送带上,进入分拣系统的检测区域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只见数道不同色泽的光束飞速扫过每一颗丹药。 系统屏幕上,数据流如同瀑布般刷新。 瞬间,决策完成!

只听“噗、噗、噗”几声轻响,侧面的不同出口通道迅速打开。 圆润饱满、丹纹清晰的优等品被送入优品通道,直接前往灌装线。 略有瑕疵但不影响药效的良品、次品,被分别送入不同的降级品通道,等待后续处理(降价销售或内部消化)。 颜色灰暗、毫无灵气的废丹,被无情地吹入废料收集口。 一颗颜色诡异、不断冒出细小气泡的怪丹,则被单独隔离到一个透明的强化玻璃罩内,并发出警报,提示“未知类型,建议研究”。

整个分拣过程,快如闪电,精准无比!效率是人工分拣的百倍以上!而且不知疲倦,始终如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