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贝登书院>其他类型>少女前线:141指挥官> 第1243章 投资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43章 投资(2 / 3)

留下一片无尽的黑暗和绝望。

在欧洲的纹章学里,死亡从来不是意外,而是条款。

联姻合同最后一页永远留着一行极细的哥特体小字:“若任何一方擅自撕毁婚姻意向,违约者及其直系情感关联人须以生命抵偿”。那行字被金粉勾边,看上去像装饰,实则是断头台的倒影像。

十三世纪的香槟集市,羊皮卷轴堆成小山,最上面一卷用紫色丝带捆扎——那是勃艮第公爵与佛兰德伯爵的婚约附件。附件规定:若公爵次女在婚礼前与旁人私奔,男方家族有权以“维护血统尊严”为由,动用私刑。集市散场那天,卷轴尚未干透,公爵次女的“私奔对象”已被吊在集市广场的风向标上,尸体成了下一轮贸易的风向标。风干的靴子挂在脚踝,像一对被遗弃的婚戒。

十五世纪的亚平宁,婚书与毒酒共享同一张长桌。米兰公爵的私生子被正式写入婚约,成为“平衡势力”的棋子——只要他在成年礼前死亡,婚约自动失效,双方军队可立即开拔。成年礼前夜,少年在城堡花园“意外”被毒蛇咬伤。蛇是托斯卡纳山区特产,毒液剂量恰好够让心脏停跳而不损容貌,以便葬礼仍可办得体面。花园玫瑰因此得名“守誓者”,花瓣暗红,像凝固的静脉血。

十七世纪维也纳的美泉宫,镜厅的每一面镜子都预先录下了未来的残像:王子与公主并肩而立,背后却各有一把匕首。婚约附加条款写明:若任何一方在婚后十年内提出情感异议,异议者必须“自愿”死于决斗。十年后,公主的棺材从美泉宫侧门抬出,棺盖上刻着双人纹章——一半是哈布斯堡鹰,一半是洛林十字架,中间被一道裂缝劈开,裂缝里填满银粉,像一道永远合不上的闪电。

十八世纪圣彼得堡的冬宫走廊,婚约被印成淡粉色小册子,散发玫瑰水香气。条款却冷得惊人:若皇储在婚前与平民女子有染,平民女子须“意外溺亡”。涅瓦河开春时的冰层因此每年都要被凿开一次,冰洞里漂出的不是玫瑰花瓣,而是绉纱手套和散开的辫子。冰洞边缘的守夜人每年换一批,换到第五年,他们开始私下称呼那冰洞为“玫瑰井”。

十九世纪伦敦的摄政街,婚约被装进烫金信封,信封内层涂着微量砷粉。信封封口处印着一句拉丁格言:“aor vcit, sed lex praecedit”——爱情至上,但法律先行。信封从未被寄出,因为收信人总在拆信前“心脏病突发”。医生诊断为“遗传性心律不齐”,只有药剂师知道,信封胶水里的砷粉足够让心脏停跳两次。信封被锁进银行保险库,编号a-13,库管员每年检查一次,每次都发现封口依旧完整,只是金粉暗了一层,像褪色的誓言。

二十世纪的瑞士苏黎世,婚约被缩印成一行微雕文字,嵌在订婚戒指内侧。文字只有一句:“若背叛,即永诀”。戒指被投进熔炉,金属融化时文字仍清晰可见,像一道无法愈合的疤痕。熔化的金属被铸成两颗子弹,一颗刻男方首字母,一颗刻女方首字母。子弹最终嵌在阿尔卑斯山某处无名岩壁,岩壁背阴面长出一丛白色野花,花名“守墓铃”,花期只有联姻纪念日那三天。

于是,欧洲的凄美结局从来不是文学修辞,而是合同附件。每一次棒打鸳鸯的喧哗,背后都有一本用血当印泥的账簿:死亡是利息,爱情是本金,而鸳鸯只是账面上两行随时可以被划掉的名字。

在历史那幽邃且漫长的回廊中徘徊,无数谜题如同隐匿于重重迷雾中的幽灵,悄无声息地萦绕在人们心头,挥之不去。

就好比在古代,太子的评判与选拔标准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模样?

那些高高在上、掌控着生杀予夺大权的皇帝、君主,亦或是其他势力的领头人,为何往往不将那象征着无上尊荣与权力的位置传给自己最为宠爱的孩子,而是死死遵循着长子继承这一古老且看似冰冷的规则呢?

别天真地以为,那所谓的“立嫡立长”,在欧洲中世纪那神秘而威严的王家档案里,是什么闪耀着道德光辉的箴言。

它不过是一道被血反复润色、浸透着残酷与现实的技术规范,冷酷无情得如同冬日里呼啸而过的寒风。

当你小心翼翼地翻开从加洛林王朝到哈布斯堡那堆积如山、散发着岁月气息的卷宗,只要轻轻揭开羊皮纸那略显陈旧的背面,便能瞧见一排排用拉丁文精心缩写的备注:第一顺位男性,次顺位男性,宠姬所生男性。

这三行看似不起眼、如同细小针脚般的脚注,却如同命运之神手中那无情的判官笔,冷冷地决定了谁将戴上那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王冠,从此君临天下、睥睨众生;谁会被终生软禁在阴暗潮湿、不见天日的角落,在孤独与绝望中度过余生;谁又会在黎明前那最为黑暗的时刻,无声无息地消失于塔楼楼梯那冰冷、陡峭的拐角,仿佛从未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

这技术规范为何如此顽固,如同顽固不化的千年磐石,任凭风吹雨打、岁月侵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