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舜只需要继承尧的基业,垂拱无为也可天下大治。
纣王无道,天下混乱,所以周文王忙碌于安定天下。面临的情况不同,所以治国之道有安逸忙碌之分。但后世秦皇赋诗断章,只取“尧禅让舜″之说。可即便是赋诗断章,正如“三分天下取其二的至德之臣"不会被君王接受那般,君王也不可能接受“禅让贤臣"之说。【刘彻:尧禅让舜。】
刘彻没想到这句话竞然未被天幕所阻拦。
他突然这么说,是因为秦念所说“天下不归尧子丹朱而归舜”应属于“与话题无关的历史事件"。
为何没有违反规则二?
这四个字吓了秦念一跳。
原来她误解了扮演刘彻的打工人!
先前刘彻追问天意,既是不能违反他自己的人设,也是在示意她赶紧找补,并在之后用“你只是不信天意”圆上她的找补。这次也是以“尧禅让舜”提醒她:
又违规了!
尧禅让舜是典型的历史事件!
【秦念:说尧禅让舜不会违规,因为它根本不属于历史事件,它属于故事。】
大多数正史的记载都是尧禅让舜。
但《竹书纪年》的记载是尧晚年德行衰微,被舜所囚禁;舜又流放了太子丹朱,夺权上位。
秦念更喜欢后者的记载,但目前的主流还是禅让制。刚才怼得太爽,不小心违反规则。
她只能假装自己所处的后世已经确定禅让为假、《竹书纪年》的记载才是真实历史。
这样应该可以糊弄过去。
尧禅让舜不是历史是故事?
故事本是“过去的事",但秦念所言的“故事”一词,“理解”起来指的是“编造的事迹"。
尧并非禅让于舜?
那舜如何即位?
“上古圣王,竟是如此?”
刘彻自言自语,复而有所明悟:
难怪秦念对儒学如此厌恶。
姬周伐商,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至德”。舜夺权上位,被传为禅让的圣皇。
春秋笔法,恐怕也不是始于儒家的孔子。
“舜禅让禹。”
刘彻再度尝试,这句话却再度被天幕所阻。难道是“舜禅让禹"属于史实?
还是说“朕以为这是史实”,故而不能示于天幕?【李世民:禅让之说并非只有尧舜。】
直言舜禅让于禹被阻,李世民换个方式询问。他同样疑惑于舜禅让禹为何不能道出。
【秦念:舜禅让禹也是故事。】
【刘彻:舜禅让禹。】
是因他不确定当时的史实如何,才会被天幕以规则二限制。刘彻得出结论。
当秦念笃定地说出舜禅让禹为假时,他才能将此事道出。由此可见,并不能借助天幕规则判断史书真假。各朝儒生皆震恐。
圣王禅让居然都是“故事",而不是史实?那基于圣王之说的儒家经典算什么?
孔子是否知道真相?
儒家该何去何从?
秦念疑惑。
刘彻怎么成复读机了?
很快秦念就反应过来。
刘彻回的不是自己,他是在回答李世民那句“禅让之说并非只有尧舜”。应该是网络波动导致刘彻的回复晚了一步。看群里的没人再说“禅让"的问题,甚至没人再搭话,秦念贴心地选择转移话题。
在皇帝聊天群聊禅让,确实有点超纲。
太容易背离人设了。
【秦念:至于努力治国为什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董仲舒的回答是努力的方向错了,应当以仁德治理天下。】
董仲舒无奈。
他答陛下此问的策论很长,绝非“努力的方向错了,应以仁德治理天下"这么简单。
但细想之下,秦念之言却极为精炼。
将他引用的经典全部剔除之后,剩下的也确实是这样一句话。再想到他的引经据典引据的极有可能是错误的经典,董仲舒再叹。儒家之道,前路渺茫。
【秦念:当然,这里没人真信以德治国。真信这话的皇帝,在声誉榜上的排名都相当难看。】
虽然看不到声誉榜排名,但群里这十二个皇帝的排名肯定不会低。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中的第二策,为了论述以德治国的重要性,还花了不短的篇幅贬低秦朝的依法治国。
还以周朝有四十年不用刑罚的成康之治,证明用仁德教化万民才可以使天下大治。
要不是担心再次犯规,秦念非得把“成康之治”拿出来嘲一遍不可一一21世纪都做不到犯罪率归零,周朝却能四十年不用刑法?这分明是这四十年里不管谁犯罪都不会受到惩治!董仲舒又说秦国以法治天下,使得周朝传导下来的仁义遭到破坏,以至于奸邪不止,简称:
周朝不用刑罚就没有犯罪,社会风气真好。秦朝以法治天下,刑罚不止犯罪不息,社会风气真差。对此秦念的评价是:
神经。
【刘彻:有人真信?】
刘彻惊讶。
怎么会有皇帝真信“以德治国"?
外儒内法,法才是治国的关键。
严法都压不住的贪官污吏,以德治国之下只会更加猖獗!看到陛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