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不会突然停下来等他的答复,而是会一道说完。未能换得汗血宝马,比起怀疑是自己派去的人出了问题,刘彻更愿意怀疑是大宛不肯换马。
故直接质疑大宛。
猜错了也就是被秦念讥讽一番,被讥讽得多了,刘彻也早就不在乎。在乎也无用。
事实也正如他所猜测的这般,就是大宛不换。【秦念:大宛认为两国之间距离极远,就算汉朝想要攻打也鞭长莫及,于是不肯交换。】
【刘彻:哼。】
这应该是反应过来之前不小心穿帮了。
秦念如此猜测道。
刘彻这次的反应对了。
换作对历史不太了解的人扮演刘彻,这时候可能会嚷着要攻打大宛。但元狩四年的刘彻完全不了解大宛的情况,不会轻启战端。刘彻刚登基的时候搞建元新政,被窦太后阻止。那时陈阿娇骄妒无子,馆陶公主借着拥立的功劳贪得无厌。可以说后宫与朝堂都不顺心。
但王娡劝他刚登基不能得罪窦太后和馆陶公主,刘彻就假装沉迷狩猎和微服私访,还对馆陶公主和陈阿娇“复稍加恩礼"。等到窦太后去世,刘彻立即处置忠于窦太后的臣子。显然刘彻虽然报复欲旺盛,但也极会隐忍。【刘彻:大宛不肯交换,朕当如何取之?】刘彻不认为秦念会无的放矢。
秦念主动提起汗血宝马,则必然有取宝之道。甚至这取宝的方法,都极有可能是未来的自己所为。所以刘彻问起话来理直气壮。
【秦念:由于大宛不肯卖马,汉使车令就破口大骂,还把金马给敲碎了。)【刘彻…?】
“秦念是在为大宛说话?”
刘弗陵很是不解。
在他看来,就是因为大宛截杀大汉使者,阿父才会派兵攻打大宛以扬国威。可秦念却只说车令之举,这就像是在指责汉使所为不妥。“臣以为秦念意不在此。”
意在讥讽先帝。
后半句刘病已没说,因为这只是"经验之谈",并没有依据。刘彻当然也很疑惑。
毕竞就目前得知的情况,就是他命车令以千金与金马换取汗血宝马,但大宛不想卖。
这虽然会让刘彻感到极为不满,但既然距离极远、国威不能及,也只能暂且作罢。
怎么车令就把金马给敲碎了?
那是他的金马!
谁教的买卖不成,就损毁交易用的货物?
不仅他不理解,刘邦和刘启也无法理解。
刘邦不解,可以询问萧何。
萧何:……臣亦不知。”
他再怎么有才能,也不可能推测出数十甚至百年后的汉使为何有这种举动。简直就像在挑衅大宛国。
【秦念:是吧,你也觉得这是汉使在挑衅吧?】【刘彻……)
刘彻继续沉默。
……这原来是挑衅吗?
不对,为什么要挑衅?
如此挑衅,岂不是之后也没得谈了?
没错,此时刘彻的想法还是汗血宝马太过珍贵,千金与金马亦不能购得。如果秦念给不出可行的建议,他会考虑以更高昂的价格去换取。秦念对汉使的作死行为有自己的看法。
按照《史记·大宛列传》的记载,张骞因凿空西域而功成名就,于是很多人都请求出使西域。
汉武帝认为西域太过遥远,不是多数人愿意去的地方。于是不仅答应这些人的请求,还允许他们自行招募随行人员,且不问出身。于是这帮良莠不齐的汉使出使西域,不仅经常会侵吞财物,还会“及使失指"一一即做出一些使者不该做的事情。
汉武帝也是个天才,因为这些人熟悉西域,就动辄重判罪行来逼迫他们再度出使西域。
这些人也习惯了犯罪,反正再次出使赎罪就行。于是就形成了出使西域-犯罪-重判-出使西域的抽象循环。汉使们在西域动不动就犯罪,可想而知他们在西域是个什么作派,又是个什么名声。
甚至大宛事件的最初,就是汉使们在胡说八道。“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使”一一大宛在贰师城有好马,藏起来不肯给汉使。
听听,这是人话吗?
随后汉武帝心动,派车令携千金与金马去换大宛马。这车令有可能就是说出“匿不肯与汉使"的神奇使者,秦念有理由怀疑他跟汉武帝打过“必带回大宛马"这样的包票,才会交易不成就气急败坏。其实秦念不认为他是故意挑衅,认为他更像是恼羞成怒。如果是想碰瓷,车令就不会在砸了金马后离开大宛国。不过不影响秦念为了迫害刘小猪,故意把这事说成是挑衅。【秦念:车令的挑衅卓有成效,大宛命令东边的郁成国在路上截杀汉使,抢走了财物。】
【刘彻:……他为什么要挑衅?】
刘彻虽然愤怒于大宛国和郁成国竟敢截杀汉使,但他还是不能理解车令的所作所为。
这时候他想到了那些官居丞相的“人才”。难道他派出去的汉使也是这种“人才"吗?看到汉使被杀,刘彻不应该先斥责大宛吗?又偏离人设了?
秦念很快就在记忆中的史书记载里找出了合理的解释。大宛截杀汉使一事传回长安,汉武帝大怒。但他会派兵攻打大宛,是因为出使过大宛的人说大宛军事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