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都因为有机会杀乌孙王泥靡却不杀,被汉宣帝处以腐刑。刘解忧七十岁的时候上书请求返回大汉,汉宣帝派人接她回来,赐予她公主的待遇。
在秦念看来,如果汉朝给刘解忧这个狠人更高的支持,她是真有可能把持乌孙政务,早日将乌孙纳入大汉版图。
西域那块疆域或许也就不会收复再丢失、丢失再收复,两千年后才彻底稳定下来。
汉朝不是喜欢和亲吗?
那就转换思路,直接将和亲变成女子封侯的大道,总有野心勃勃的宗室女愿意搏一搏。
【李世民:封汉室公主为诸侯,西域诸国应该不会接受。】李世民此言并非反对"女诸侯"本身。
甘露元年,翁归靡与匈奴女子的另一子乌就屠杀泥靡,汉宣帝派军讨伐乌就屠。
乌就屠降汉,汉宣帝将乌孙一分为二:
册封刘解忧之子元贵靡为大昆弥,领六万户;册封乌就屠为小昆弥,领四万户。
然而民心皆向小昆弥。
连翁归靡之子元贵靡尚且不得乌孙民心,汉室公主又如何得到西域诸国的认可?
见太宗此言,武瞾神色莫名。
秦念非常想说"你应该也不会相信大唐百姓会接受武氏女,但武则天就是当了十五年的女皇”。
可惜话题限制,不能这么说。
【秦念:试试又不亏。刘彻,和亲公主若是能夺权成功,你只需封其为诸侯,甚至同样可以推行推恩令。】
刘彻沉思。
李世民说得不错,西域诸国怎么可能接受大汉的公主为诸侯王?且他是后世的皇帝,此言分明是表明刘解忧虽有“事迹”,终究未能把控乌孙。
但秦念所言也有道理。
刘解忧未得大汉扶持,尚能在乌孙有所作为并留名后世。若多加培养,未必不能功成。
功成,则大汉不起兵戈即可开疆拓土。
和亲公主身为女子,若想坐稳诸侯之位,则必然需要仰仗汉朝国威。推恩令下,西域将会彻底纳入大汉治下。
失败,最坏的结果是两国中断往来。
匈奴挟西域诸国对抗大汉,乌孙因恐惧匈奴而向大汉求亲,却在两头下注。即便公主夺权失败,乌孙难道就敢与大汉断交,独自面对匈奴的威胁?“试试又不亏”,诚然如此。
只可惜天幕为天下人所见,如此谋划必然会为异族所知。但那又如何?
刘彻冷笑。
今时不同往昔,以往是大汉需以和亲之名向匈奴纳贡。如今诸国求娶大汉公主,是求大汉之庇护!且大汉境外,不是只有西域与匈奴。
倘若大汉的公主在外香消玉殒,那就是异族该给大汉一个说法了。【刘彻:宗室女有意和亲者,皆可上书自请入长安。】大秦没有公主和亲的必要。
赢政看上的地方,自会有秦军去取,何需送宗室公主与异族联姻?况且大秦不封诸侯。
刘邦艳羡。
刘彻此言,分明是欲以大汉之势扶持和亲公主。说是“有意和亲”,分明是“有意争权”。但他不能这么做。
如今大汉为守势,和亲公主难以得到优待,更遑论争权。刘启同样无法采用这种方式。
好在他的太子就是将会说出此话的刘彻。
不会太久。
李世民此时并无与人和亲之念。
但看到刘彻此言,李世民竞亦是有些意动。他想起了“傲慢无礼"的汉朝使者们。
但大唐不同于大汉。
汉朝初通西域,仍需面对强敌匈奴。
让公主去和亲争权,是不得已之选。
今岁他命李靖出师塞北,仅数月遂复定襄、常安之地,大唐疆域拓展至大溴。
西域之地,李世民亦要收复。
和亲这种方式,对于大唐来说太慢了。
武瞾眉头紧皱。
她从未用公主去和亲。
但此时突厥默啜可汗助平契丹有功,请求以女儿与大周和亲。武瞾本决意让内侄武延秀前往突厥迎娶其女。但见秦念之言,她不得不怀疑默啜的目的。赵匡胤尚未实现一统,无和亲之念。
即便一统,赵匡胤也不会让公主们与异族和亲。汉唐常与异族和亲,然和亲之事只能缓和一时,异族终究会复叛。但此番汉武帝时的和亲公主不再是单纯去和亲。赵匡胤不知道这会带来怎样的变化。
他能确定的事情,是此番"密谋"必然会为异族所知。这也是好事,应不会再有异族敢向大宋求娶公主。大宋不以分封治国,不会分封诸侯,也不会让公主去和亲争权。大明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国,送公主去和亲就不在朱元璋与朱棣的考虑范畴。
华夷之辩在大明为重中之重。
但二人并没有因为汉武帝的和亲之举而加以轻视。时势不同。
汉武帝之时,汉朝对匈奴才异攻守之势,张骞初通西域。此时汉朝绝无可能直接攻占西域诸国。
【刘弗陵:刘病已,朕已决定效阿父之举,你为何意?】刘弗陵突然主动找刘病已说话,是因为他见到了刘病已“本人”。刘病已正被养育于掖庭,故而能在短时间内前来觐见只比他年长三岁的陛下。
两人相谈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