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还是认为她应该得死,那就死好了。
该努力的努力了,到最后如果依然逃不了,那就不逃了。刘侄早就想开了。
卫青这儿,也看出刘侄的坦荡,那一份尽人事的坦荡。“舅舅别担心我。我知道分寸。"刘侄宽慰起自家的舅舅,事到如今,谁也想不到,也不愿意相信能闹出那么样的事。可事情既然发生了,就要一往无前。“你的八百兵马?"卫青还想起另一回事,刘蛭身边的兵马,刘彻已然同意让她养的八百兵马。
刘侄以前总羡慕霍去病的兵马,就盼着能够赶紧满十岁,可以和霍去病一样有自己的兵,自己来练。
刘彻在天幕的事后还能同意刘侄挑兵,刘侄倒是,无意从军中挑兵马,反而要养女兵,到现在为止也不说怎么挑。
刘彻为这事也问过卫青好几回了,实在不行先给刘晖八百兵马顶着。想刘侄回长安的路上遇到的行刺,刘彻给刘侄兵马那是想有人能护住刘侄,结果刘侄一点不着急找人护着自己,好像挑兵马是最不值得她在意的事。兵啊,兵的重要性刘侄并非一概不知的。知道还不着急。“不急,不急。我慢慢挑。"刘侄是不急,八百兵,那是领了能够造反的数里。
刘侄得寻一个合适的机会,反正刘彻都同意不管她要挑什么样的兵。女兵是她争取的。
从卫青的军中挑出,刘蛭不想。
卫青观刘侄的眉眼,刘蛭冲卫青甜甜的一笑,“舅舅,别多想啊。”对啊,想那么多做什么,不急于一时的。
刘侄这态度坦然得就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卫青有时候也闹不清楚刘侄的心思,一时不作声。兵马的事刘侄都不急,卫青也催不得。
而这会儿,印刷出来的书,一本一本的分类,活字印刷术是适合大量印刷的,恰好,大汉缺书,从前都是竹简,所有的书,都得重新印。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印的道理是一样的,如何利用工具印得更快,是刘侄之前让人研究的方向。
古人的智慧,刘侄一直都知道祖宗们的智慧不亚于任何人。印刷的原理一弄明白,怎么装成工具配合人工,提高印刷效率的事,有条不紊操办起来。
刘侄将成果给刘彻送上去的时候,讨起赏来,“父皇是不是该给他们赏了?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哦!”
听到刘侄这话,刘彻愉悦的道:“言之有理,言之有理。”刘侄一脸认真的和刘彻对视,“父皇,说正经的。既然科研院将来可能是朝廷的,就得让人看到这一点。咱们得给赏。连同以前改进粮种,研究出肥料的人。”
那可都是实打实的功劳,怎么可以无视。
刘蛭早就请过功了,架不住她是请了,刘彻不给赏。皇帝老子不给赏,她能逼着人必须要赏吗?她倒是很想呢,有那胆子和本事?
“你也说是在以后才有可能纳入朝廷?“刘彻道出一个问题所在,同时也指出道:“这些人现在仅仅是你的门客。”
啧啧,皇帝呢,果然是防着。
“是我的门客还是父皇的门客,都在父皇。“谁不是因利而动,追求名利富贵的人,一定能够清楚的知道,到底谁才是真正能够给到他们荣华富贵的人。刘彻这下心情更好了。刘侄坦然的养人,也坦然的向刘彻昭示,他决定了一切,并非刘蛭。那些投奔刘蛭的人,不过是拿了刘蛭当踏板,走向刘彻罢了。既然他们是要走向刘彻的,他们所忠于自然只有刘彻!所以,那是刘侄的门客吗?分明都是刘彻的人。刘彻听到此话,怎么可能会不高兴。
刘侄很清楚人性是逐利。追求利益的人,让他们瞧见了利,可不就马上都蜂拥而至?
可是这样的人逐的是利,理所当然的就是谁给他们利,他们便奔向谁。这个事大家都各自心知肚明。
刘侄道出关键所在,听在刘彻的耳朵里,刘彻也不得不感慨道:“你倒是不在意。”
“父皇身边朝臣无数,人才聚集,真正能为父皇所信任的人有几个?聚集在身边的人,求高官,求权求势,他们为父皇效力。忠心与否,只在于他们到底能不能办好父皇交代的差事。办好了差,已然算是不错的臣子,可以委以重用。"刘侄以刘彻身边的人为例子。
对底下的人要求太多,要求太高,最后是皇帝不好当。由人推己,刘侄也认为他们相互之间达到各自的目的已然不错,无须太苛责。
刘彻指向刘桎道:“依你所见,大汉朝上有忠臣吗?”“那得看父皇是怎么定义这个忠的?忠国忠君亦或者忠己,这都是忠的。”刘晖答来,叫刘彻一愣了,这一个忠还能让刘晖说出花儿来了?忠国忠君忠己。
这一下子刘彻就明白了区别,与之而来刘彻也问:“若是你,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忠臣?”
得了,刘侄明白,她把自己绕进去了。
无所谓。
刘侄既然敢开这个口,就不怕刘彻问到。
“忠于国,忠于民者。"刘侄答来。
“忠于国,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忠于民者,以民为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刘侄在刘彻的注视下,补充说明。
她就是这样想的,也认为当如此。
刘彻的目光在那一刻变得幽深。
并非刘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