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一口吃的
许都南郊,许田。
吕布出巡,望着风中层层波浪一样摆动的麦田。
他坐在车上一动不动,有心感慨一句‘吃不上今年许田的新麦’,话即将从喉咙里吐出来,又感觉这种话很不吉利,强行吞咽下去。
身边卫士百余骑,吕布稍稍有些安全感。
高顺的军队已经开始从前线撤离,只要高顺所部抵达许都附近,自能压制许都各军,不使他们乱动。
天下大乱以来,军队哗变乃常有之事,对此吕布已经习惯了。
也就赵基敢得罪天下衣冠,在治下推进均田一事,用军田、户田、口田将军队牢牢绑在赵氏战车之上。
再其他的各方,要么精锐常备是募兵性质的,要么是个人魅力发展来的部曲党羽,要么是豪强部曲联军,再要么就是简单的雇佣关系。
很少有人敢大面积的分田、授田,所以各方势力的军队,更像是联合拼凑而成,带兵将校的个人意志就显得很重要。
吕布通过朝廷大义控制了许多军队,可这些军队也只是通过朝廷才听吕布这个大将军的军令;而非听吕布个人的命令。
这与赵基有本质不同,赵基这里,是真的可以通过刷脸,调动几乎每一支军队!
哪怕袁绍、刘备与孙策,想要调动全军,也要先进行内部会议,统一思想后才能进行调动。
而赵基各种非正常的快速调兵,本质上就是军队与赵基牢牢绑定。
赵基调兵时,不需要考虑领兵将领的个人感情,只考虑将校是否合适,以及某支军队是否擅长。能根据需求,灵活组配将校团队与配属的军队。
也就赵基可以办到,其他人都办不到。
哪怕是占据朝廷大义的吕布,也很难这么调配将校、军队。
所以,当吕布失去朝廷大义后,他只能信任老部队,但也不知道过去的旧部,有多少会被朝廷影响。
这也是长期与朝廷近距离相处的坏处与代价,你控制、影响朝廷的时候,朝廷也在影响你的部伍。
最后,到底是谁将谁同化了,是说不清楚的事情。
吕布的车驾经过早熟的宿麦区域,来到了方便引水灌溉的水田区域,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平坦水田,稻苗高约两尺,茎秆较硬,在风中只有轻微的摆动。
已经有屯民、屯军在稻田里拔草,吕布还看到一些孩童在稻田里摸鱼,一个个成了泥人。
望着这些灌溉充足的稻田,吕布是真的很难割舍。
作为一个内迁的边郡人,吕布人生最初的理想是拥有广袤的牧场,再就变成了数万亩良田、桑田搭配而成的庞大庄园。
而现在,眼前稻田新绿,望着仿佛五原的碧绿原野。
吕布微微眯眼,略作思考,就对左右说:“许田今岁丰收,预估能收麦稻不下三百万石。”
周围几个人也都点着头,之前迁徙南阳,开春时雨水正常,步入四月后连续两个月干旱;紧接着六月下旬、七月初就是江汉洪涝灾害。
何止是南阳倒霉,南郡、江夏郡都跟着倒霉。
自天下大乱以来,吕布日子始终就过得紧巴巴的。
望着预估能收三百万石的许田,吕布是真的舍不得。
拿到这笔粮食,他盘踞许都附近,这里虽然无险可守,可也符合吕布的脾气。
他都无险可守,率兵来攻击他的人,自然也是无险可守。
可这样的话,就要翻脸抓皇帝,这不符合吕布的个人追求。
跟皇帝好聚好散,是否当恶人,把这个机会交给皇帝。
如果皇帝主动或被动的向吕布举刀,吕布也就能心平气和反手给出一剑。
思来想去,这么多的粮食交给朝廷或刘备,吕布感到很不自在。
气候不正常,他也想努力军屯,自食其力;可连续三年的大旱,迁入南阳后又是旱涝一起来,弄的吕布精疲力尽,对军屯自足什么的已经不抱希望。
可眼前已经决定要走,许田却是一副丰收景象,吕布的心中如似万马奔腾,如何能平静下来?
这种气候的反常与不配合,让吕布仅有的一点好心情立刻也是荡然无存。
至于烧毁许田所征新粮这种事情,吕布也只是想一想,他做不出这种事情。
如果原来在丁原或董卓手底下,他奉命而行,自然能积极行动。
如今他是执政大将军,再做这种事情,也过于丢份。
再说了,吕布也想给刘备留点东西,许田的粮食,才是刘备接下来执政的最大底气。
否则为了养活公卿百官、军队,刘备就要低声下气去求刘表、刘艾、孙策与袁绍,这不符合吕布的预期。
只是吕布巡视许田之后,就造成了相关的后续影响。
许都东郊,车骑将军府。
刘备翻阅这段时间赵基通报给朝廷的战况,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就是某某千户或百户追斩杂胡多少,捕获多少兽群。
刘备自己也在进行心算与粗略预估,仅仅这段时间赵基通报的战况,大约十二万山北的男女老幼被赵基驱使的义从骑士诛杀殆尽。
二百余万头兽群落在赵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