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贝登书院>历史军事>人在大唐,开局无双> 第三一三章:萧铣的文臣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一三章:萧铣的文臣(3 / 3)

统,元朝异族入住中原,但是他们的体内有些刘邦的血统基因,是不是觉得难以置信?

所以靠的是文化,而不是血统,血统是个什么玩意,有名有姓的哪个祖上没几个大人物?

王运对于异族一向容忍度不高,敢侵略华夏那就杀!

但是对于真心学习以及认同汉文化的异族,王运是保持着很高的欢迎态度。

这两点在王运看来并不矛盾,先杀,杀服了再同化嘛。

而且高士廉在益州不光做了改变民俗的事情。

他还在秦时李冰疏通的汶江之外,又挖掘一条新渠,让蜀地百姓大获其利,安居乐业,粮产大增。

此外,他又用空闲时间组织诗文辞赋之会,还让儒生研讨儒家经典,勉励青年学生,以致蜀中学风渐浓。

也就是说蜀地的文化也是有高士廉一份功劳在的,说不定苏轼都得呈点他的情。

不过这方面没法论,为国出力,为民做主的先贤们都得呈情,而要回报就让自己也成为先贤。

因为这些大功劳,他在贞观五年的时候重新入朝。当了吏部尚书,封许国公。

高士廉善于鉴别人才,又熟悉门阀之事,凡是他任用的官员,无不称职,这又凸显出了李世民会用人。

贞观九年李渊驾崩,高士廉以代司空之职,负责皇陵事宜,不久后又加封特进、上柱国。

接着编撰了大名鼎鼎的《氏族志》,因此功加封同中书门下三品。

贞观十二年定封申国公,世袭申州刺史,迁尚书右仆射,署理太子少师,主管选用官吏之事,可谓是大权在握。

贞观十六年授封开府仪同三司,图形凌烟阁。

贞观十九年东征高句丽,拜太子太傅,辅左太子李治监国,总理朝政。

贞观二十一年正月去世,时年七十二,死前拉着李世民细数自己的一生,哭着与李世民诀别,最后含笑而终。

追赠司徒、并州大都督,谥号文献,陪葬昭陵,配飨太宗庙庭。

李治即位之后,又为这位舅爷追赠了太尉。

这位可真不是凭借着亲戚关系做上高位的,手里是有真本事的。

活着时是司空,去世后又是司徒和太尉,三公当了个遍。

配飨太宗庙庭,能吃老李家后世皇帝的香火,接受老李家的跪拜的有多少人?

谥号文献,文臣谥号以文正为最,而文正在宋朝之前叫文贞,因为避讳宋仁宗赵祯。

但是文贞这个谥号在宋朝之后也是有的,位列文正之下的第二等,如果不算单字文的话。

而在隋唐文贞就是第一等,魏征就是这个,而文献就是第二等谥号,和宋朝的第六等不同。

但是在隋唐之前,东晋时期文献是第一等的谥号,也只有一个人用,那就是东晋奠基人王导。

献可是东晋时期美谥中的极品好谥。

经天纬地曰文,博闻多能曰献。

这个便宜舅舅还是非常不错的,王运已经想着战后该怎么去安排他们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